当生活化场景遇见游戏化学习,当教育智慧碰撞成长力量……5月13日和6月3日,一场聚焦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研活动以多维视角解锁教育密码。教师们通过真实情境的课堂演绎、鲜活的课程故事和深度的理论思辨,在观察、对话与实践中见证教育如何悄然滋养孩子的社会认知。让我们跟随镜头,走进这场智慧交融的成长现场!
汤老师在中班社会活动《生活中的男女生标志》中分步展开教学。首先通过图片和情景表演,引导幼儿观察洗手间标志,分析发型、服饰等特征辨识性别,理解符号的规则意义。随后构建“游泳馆”情境,组织角色扮演游戏,幼儿在模拟更衣室、淋浴间时运用所学判断标志,教师及时引导对比细节差异。活动以“认知-实践”双路径培养幼儿观察力和规则意识。随后,徐老师带来了德育案例《孩子们的成长曲》,以中班“值日生”为背景,开展了一场富有层次、充满温度的德育实践观察与支持。案例中,孩子们不仅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意识,也在一次次参与中建立起责任感、自信心与集体荣誉感,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从“有想法”到“有行动”的成长飞跃,开启了一段从“混乱”到“有序”、从“遗漏”到“熟练”、从“挫败”到“自信”的育人之旅。游戏,是孩子们最自然的表达方式。朱老师带领教师们深入学习了有关游戏分类与社会学习的相关理论,尤其关注创造性游戏(如角色游戏、表演游戏)及规则游戏中所蕴含的社会学习价值。角色游戏能让孩子从“模仿”走向理解;表演游戏引导他们在表达中学会尊重;而规则游戏,则在无形中塑造了行为边界与人际规范。作为教师,我们将持续深入研究并优化游戏材料与情境支持,让每一次游戏都成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土壤。刘纯老师带来了大一班课程故事《情绪加油站》。她以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绪问题为切入点,详细讲述了如何通过一系列有趣的课程设计,帮助幼儿认识、理解并管理自己的情绪。从情景模拟游戏到情绪绘本共读,刘纯老师引导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,学会正确表达情绪,找到缓解负面情绪的有效方法,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筑牢基础。周笑老师围绕家园沟通的艺术,开展了德育故事情境模拟。通过真实还原家长接送时的分离焦虑、同伴冲突中的教育观念差异等典型场景,周老师以“共情倾听—正向引导—策略建议”三步法,示范了如何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化解沟通壁垒。尤其在“孩子被欺负怎么办”这一高频家园矛盾模拟中,她提出“描述事实+表达共情+提供方案”的沟通模式,让在场教师深刻体会到,唯有真诚与专业并举,才能实现家园同心同行。
教研的最后,执教老师就集体教学活动进行了说课。老师们结合观摩所见,围绕社会领域活动的核心经验、依次对集体活动、课程故事分享展开了讨论,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深化对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理解。
本次教研活动不仅提升了教师们对社会领域课程的理解与设计能力,更拓宽了教育视野,为今后的课程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,更以“理论浸润+实践赋能”的方式,为提升保教质量注入了新动能。在今后的教研中,我们将继续探索生活化、游戏化的教育路径,让每一个孩子在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的情境中习得社会规则,迈出自信成长的脚步。(供稿:汤虞凡 编辑:陈雯 审核:王莉)
